2008年1月17日星期四


粵語白話文(似乎係講緊「三及第」)係粵語書面語,同粵語口語嘅語法詞彙、句式吻合,一般認為佢嘅出現唔遲過現代漢語中以北方方言為代表嘅白話文1949年前,粵語地區,包括廣東廣西海外華人社區民間,粵語白話文已經非常盛行,直至1950-60年代才漸漸由政府規定嘅現代漢語白話文取代。宜家,香港澳門同埋廣東廣西各地民間仍然有唔少人用緊。港產電影字幕亦多數係粵語白話文。讀起上黎特別得意同貼近一般市民嘅生活.
已故香港作家黃霑有好多作品都係用粵語白話文寫作而成,譬如話散文集《不文集》、小說香港仔手記》、歌詞問我》等。許冠傑歌曲中有相當部分用粵語白話文填詞。已故香港作家/填詞家林振強曾將徐志摩嘅現代漢語詩歌翻譯成粵語白話文,譯作別有一番風味。
粵語白話文採用粵語自己嘅詞彙、語法、句式。

粵語白話文 規範
由於欠缺政府採納同支持,又缺乏專門嘅規範機構,好多人寫粵語白話文成日出現錯別字,或者索性攞同音字及英文">英文字母)代替,令到書寫都幾混亂。就算係咁,約定俗成嘅「標準」都重係有既。喺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,由於嗰時嘅粵劇係少數將粵語寫出嚟嘅文字紀錄,呢啲粵劇劇本或者戲院嘅電影介紹成為咗非官方嘅規範標準,得到大眾嘅依從。
1980年代香港嘅電視節目《每日一字》有幾集都提出過粵語有很多講法其實係好古雅架。節目主持林佐瀚重去圖書館翻查呢啲字嘅正音、正寫,喺節目度介紹畀大家添。有唔少嗰陣時俾人遺忘咗嘅古字,例如「攰」(累咁解)呢一個字就係咁樣翻生(如果根據《廣州話字典》,呢個字俾人寫成「癐」)。從此,香港嘅語文工作者開始咗新一輪嘅「正字正音運動」,重喺好多份報章入面要求傳媒一定要「寫正字、讀正音」添。

沒有留言: